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400、【人物篇】隆美尔第17

400、【人物篇】隆美尔第17(1 / 3)

【人物篇】隆美尔第17:马特鲁一役,英国人丑态百出

1942年6月22日9时45分,已经一个月没有好好睡觉的隆美尔正在车上打盹儿。当柏林的电台开始播放《英格兰在炫耀》时,部下赶紧叫醒他,因为每次有战胜英军的消息,德国媒体人都会奏响这段乐曲。

电台播音员向全世界宣布:“托布鲁克整个要塞投降,共俘虏英军2.5万人,其中包括一些将军,我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隆美尔当然不会吃惊,因为这是他和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刚刚取得的战果,唯一遗憾的是播音员少报了俘虏的人数,他们手上已经有超过3万名俘虏了。

让他吃惊的是后面的话,德军统帅部宣布晋升他为陆军元帅。在随后写给妻子的信中他说:“当上陆军元帅真像是做梦一样。”

同样经历梦幻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6月10日,他会见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时,当场承诺把法军第1旅撤出比尔哈凯姆要塞,以保存自由法国最精锐的一支部队。那时的丘吉尔并不认为仗会打输,还有兴致跟戴高乐做一笔交易——准许英军出兵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将那里的维希法国军队赶走。

6月15日,前线局势开始恶化,丘吉尔尽管极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兵力和装备全面占优的英军打输了。他想不通,能做的他都做了,奥钦莱克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可英军还是一败涂地。

此时丘吉尔认为双方的这一轮战斗已经结束,战场局势将回到去年夏天那样——德军向东逼近埃及边境,并围困身后的托布鲁克要塞,一直等到他们积攒出足够的进攻力量再采取行动。

托布鲁克失守的消息传来时,丘吉尔不在国内,他正在华盛顿与罗斯福举行会晤。这是丘吉尔自二战爆发以来第三次拜访白宫,双方商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开辟第二战场”。

美国人一直主张在大西洋海岸登陆,但英国人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双方的分歧并不复杂,前者希望尽快投入到欧洲战局,让德军遭受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后者更在乎自身的安全,所以在登陆欧洲之前,先要确保地中海航线的畅通。

丘吉尔临行前准备了两套方案,其一是他想要力推的,即美军在埃及登陆,然后沿着近东地区攻入巴尔干半岛。如果美国人不同意,他会退而求其次,主张盟军在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形成对北非轴心国军队的东西夹击之势(也就是日后的“火炬行动”)。

这两个方案都离不开埃及,但眼下德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昔兰尼加。下面的目标将依次是马特鲁港、亚历山大港、开罗和苏伊士运河。一旦埃及失守,英国人的地中海航线将彻底被切断。

丘吉尔当着罗斯福的面丝毫没有掩饰沮丧的情绪,后者陪着他坐了一会儿,然后很仗义地问他:“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丘吉尔也不见外,他希望美国能尽可能多地给埃及送去坦克、火炮和兵员。罗斯福把陆军总长马歇尔叫来,询问了军工生产进度,随即决定把美军刚刚生产出来的第一批300辆谢尔曼坦克运到埃及,还把100门自行火炮也一并装船送给英军。

丘吉尔也给国内下达了命令:立即将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解职,北非战区司令奥钦莱克亲自接手前线指挥权,阻止德军的进攻。

隆美尔作为二战德军最富传奇性的将领,不仅是战后,就是在战时的德军内部也对他的指挥能力存在诸多质疑。他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敢于冒险,这对于偏重理性的德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有的人认为他充其量只能指挥一个军,完全不能胜任一方统帅的职责。

那么如果把北非战场交给稳健的将领会是什么结果呢?这种“历史如果主义”一直很盛行,很多人也都能讲出一番道理来。我们换个角度看一看,二战德国人在大规模战役中,有过几次以少胜多的战例?

首先能想到的是法国战役,这里说的“少”是德军的坦克总数其实是少于英法联军的,兵力则大体相当。此战,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创新性的主张集中大多数坦克在敌军防御薄弱的阿登地区实施突击,从而一举奠定了胜局。如果按照德军统帅部最初制定的“黄色方案”,西线能不能打成一战的样子就很难说了。

另一个例子是东线的克里米亚战役,胜利者依然是曼施坦因。那一场战役可以说是“一个猎手一枪打死了一头猪”。当“政治将军”梅赫利斯强令士兵们排着方阵向德军阵地发动进攻时,估计“曼帅哥”睡觉都能笑醒了。

其实德军在二战期间以少胜多的例子屈指可数(防御作战击退对手不作数),但凭借深厚的军事素养,他们可以做到攻守兼备,即使己方处于劣势,也极少发生崩溃的局面。

北非战场对于德军来说始终都是敌强我弱。如果用一名典型的德国将军指挥非洲军团(比如最初跟随隆美尔在北非作战的第5轻装师师长施特莱彻),他完全可以完成德军统帅部一开始赋予的使命——帮助盟友稳定那里的局势。

最新小说: 无敌六皇子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远东军火商 多元三国说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一肩挑尽天下愁 帝国雪绒花 万历四十八年 钢铁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