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12、【人物篇】史迪威5

312、【人物篇】史迪威5(1 / 3)

【人物篇】史迪威5:罗斯福为何最终放弃史迪威?

1944年7月22日,第一批“迪克西使团”成员到访延安,“迪克西”一词源自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泛指美国南部各州,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寓意——“太阳照耀的地方”。

“迪克西使团”的正式名称是“中缅印战区美军观察团”,成员全部来自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战争期间他们归史迪威领导。使团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即考察这里的武装力量是否值得重视,是否有与美国合作的基础,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援助物资。

促成使团到访的正是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当年3月,他正式提出申请,派出美军观察团赴延安考察,但遭到蒋介石的反对。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此事专门委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重庆,并说服了蒋介石。但华莱士在华期间,包括宋子文和陈纳德都向其提出“必须将史迪威召回美国”的建议。华莱士由此得出结论: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史迪威必须离开。

史迪威在华担任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期间,蒋介石曾不止一次地向美国提出将其召回。美军内部一直都支持他,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陆军总长马歇尔。马歇尔“护犊子”的性格是出了名的,欧洲战场上他保全了惹是生非却打仗无往不胜的小乔治·巴顿;在太平洋战场上,他保全了得意忘形、泄露美军最高机密的亚历山大·帕奇;而在中缅印战区,他又一次次成为史迪威的后盾。

史迪威这一次的危机还有个背景,当时恰逢日军在中国发起豫湘桂会战。面对日寇潮水般的进攻,国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使蒋介石曾经在国际上树立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

当史迪威再次遭遇危机时,马歇尔曾询问过史迪威的态度,后者提出:“假如总统向蒋介石发一份内容强硬的电报,强调我们在中国的投资和利益,和中国一直忽视的军队的严重状况。坚持在紧急情况下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蒋介石或许会被迫授予我指挥权力。我相信中国军队会接受我的。”

他还提醒说:“如果允许蒋介石及其一伙控制租借法案供应物资,你知道谁将得到供应。你也知道谁将得不到供应,我们总得想办法将武器交给延安,他们是要打仗的。”

马歇尔听了史迪威的陈述后,立即以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名义向罗斯福送交了晋升史迪威四星级上将和任命他指挥中国军队的建议书。

1944年7月6日,罗斯福向蒋介石发出由陆军部起草、态度非常强硬的电报,电报中说:“我想我完全了解你对史迪威将军本人的态度。但是我不知道还有谁有能力、有力量、有决心来清除正在威胁着中国和我们的灾难。现在我要将史迪威晋升四星上将,并建议你立即考虑把他从缅甸召回,直接置于你的领导之下,负责指挥所有中国和美国驻华部队。你必须赋予他协调和指挥作战的全部责任和权力,阻止敌军前进……”

蒋收到电报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在复电中表示接受美方的要求,但要修改一下具体内容,蒋希望罗斯福能够派一名特使来华,“调解我和史迪威将军的关系”,于是罗斯福决定委派美国前陆军部部长赫尔利于9月访问重庆。

在此期间,豫湘桂会战仍在持续,前线传回来的都是失利的消息。此时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已经攻克密支那,正在向八莫挺进。卫立煌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在滇西的高黎贡山地区与日寇争夺腾冲、龙陵、松山等各处要塞。

9月中旬,蒋介石以滇西方向战斗吃紧为由,命令史迪威从驻印军中抽出部队增援龙陵方向的国军,但史迪威认为这是蒋借战局削弱自己指挥的军队,所以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转而讥讽蒋应调围堵延安的胡宗南部南下赴援。至此,还没等赫尔利来重庆,二人的关系再度恶化。

史迪威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马歇尔,并警告“如果中国战场的局势照此发展下去,即便打通滇缅公路也是徒劳无益”。为此罗斯福给蒋介石发去了第二封措辞严厉的电报,称“近几个月来,我多次请求阁下采取严厉的行动来清除逐渐危及中国和阁下本人的祸害。由于阁下至今尚未委派史迪威将军指挥全部华军,致使华东要地失陷,后果可能是极为严重的……”

罗斯福在电报中警告说:“我确信阁下现在要阻止日军实现其在华目标,唯有立即加强萨尔温江(即“怒江“)中国部队的力量,饬令他们向前推进,同时立即委任史迪威将军,授予他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全权。如果我的请求得以实现,那必将坚定美国保持和增加援华的决心……”

这封电报是发给史迪威并由他转呈蒋介石的。史迪威将其翻译成汉语后,随即赶往蒋介石的住处。当他到达那里时,蒋介石正在和包括赫尔利在内的一众人开会。史迪威把赫尔利叫了出来,先给他看了电报,后者出于外交本能,认为电报的措辞过于强硬,应该在翻译的时候缓和一下语气,并由其本人口述给蒋介石听。

史迪威没有在意这些细枝末节,他直接走到蒋介石的面前,将电报交给了他。后者读完电报后面无表情,只

最新小说: 多元三国说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晋血山河 一肩挑尽天下愁 远东军火商 万历四十八年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钢铁先驱 无敌六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