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47、【人物篇】巴顿6

247、【人物篇】巴顿6(1 / 2)

【人物篇】巴顿6:他一手带出了美军最强的坦克部队——第2装甲师

1940年5~6月间,德国横扫西欧,曾经被视为“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被打得一败涂地,这样的结果甚至连德国人自己都没想到。兴奋之余,希特勒一口气晋升12位元帅,这在人类整个战争史上都从未出现过。

吃惊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英国人、苏联人,以及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陆军总长马歇尔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德国人还不至于马上达到家门口,可重整军备已经刻不容缓。很快他就下令把国民警卫队编入联邦军队,恢复后备军体制,将野战军和军区分开,成立一个总司令部作为野战部队的统帅部。1940年7月10日,他大笔一挥批准组建装甲部队,2天后巴顿接到新任命,前往俄亥俄州的本宁堡军营,负责组建第2装甲师(最初是旅级规模)。

当巴顿接到新的任命时,他已经是55岁的“老头儿”了。不过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年龄不是问题。这一点对于不热衷于军事的女性来说绝对能产生共鸣。更何况放眼望望美国军队,了解装甲作战的高级军官凤毛麟角。不仅是1940年,整个二战期间美军也找不出几个善于装甲作战的行家。

与1917年一样,组建装甲部队的起点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巴顿的工作激情。在本宁堡军事基地,一个50多岁的“老头儿”经常坐在吉普车上到处视察。这位军中“最有钱的将军”还会乘坐他的私人飞机在低空盘旋。在士兵们面前,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该干什么,还会亲自给他们演示怎么干。

那些美国“少爷兵们”跟一战时没什么两样,所以他沿用了20年前的做法,给部队立下了第一个军规:注意个人外表、衣着整洁、内务合格、礼节周到。他的观点从未改变,纪律严明的部队才能打胜仗,而最能直观体现军纪的就是军容风貌。

巴顿对自己的要求同样严格,尤其在穿着上从不马虎。当年跟潘兴征战墨西哥时,部队经过一天的戈壁行军,所有人到达宿营地后都顾不得整理内务,钻进帐篷里休息。同样重视军容风纪的潘兴看到每个人的皮靴都沾满了尘土,只有巴顿已经把自己的军靴擦得干干净净,于是命令所有人照着巴顿的样子做。

其实不论是在军队,任何地方想要管好自己的下属都有两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要么许以高官厚禄,要么以身作则。在巴顿看来,第一种办法他做不到,第二种办法则毫无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严格的管理和繁重的训练引起了士兵们的一番抱怨,但渐渐地这种牢骚变成了一种绝对服从。那个平凡的“老头儿”形象在士兵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第2装甲师的一位中士奥尔·普伦在回忆本宁堡训练时说:“像上帝一样,一旦工作中出现偏差,他都会准时出现。但他又跟上帝不同,他能跋山涉水,凭借着他的咒骂就可以使陷入泥中的坦克和不知所措的坦克手们爬出困境,重新赶上队伍。你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就会平安无事。但是你最好别在‘老头儿’面前出丑,他可不喜欢这个。”

1941年2月17日,巴顿命令举行第2装甲师成军后的第一次检阅,1200辆各种类型的坦克、车辆及官兵们将公开亮相。这次检阅是对过去半年训练的总结,也是一部分官兵的告别仪式。检阅结束后,许多军官和士兵将离开第2装甲师,有些人将调往坦克学校担任教员,有些人会调往正在组建的第3和第4装甲师。

当天,本宁堡刮起了大风,前一天晚上还下了一夜的雨。检阅开始前,一辆炮塔上涂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坦克战车离开检阅台,在检阅场高速地开了一圈,然后又返回了检阅台,这是巴顿本人乘坐的坦克。接着坦克隆隆启动,以32公里的时速驶过“老头儿”所在的检阅台。本就浑浊的空气中弥漫着油烟味,很多赶来参观的军界要人也站在检阅台上,可惜看不太清楚。

检阅结束后,士兵们返回训练场,一边吃着三明治,一边等待军官们向他们传达巴顿对阅兵的态度。过了一会儿,军官们传回了消息:“老头儿挺满意!”全体官兵都松了一口气,他们觉得只要“老头儿”高兴,他们付出了一切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巴顿得到了回报,第2装甲师接到通知,美军将在当年夏天举行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第2装甲师将与步兵部队一同进行演练。

1941年6月12日,第2装甲师离开本宁堡,前往田纳西州的曼彻斯特,他们将与第2集团军一道举行一场对抗演习。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人的装甲部队在北非遭遇了一次惨重失利,200辆坦克被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击毁。

大西洋对岸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都是美国重建军队的参考资料,英国人的失利让美军内部一直争论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究竟是优先发展克敌制胜的矛还是阻敌进攻的盾。“反坦克派”至少在这个时候是占据上风的,不巧的是指挥这次演习的陆军总参谋部作战训

最新小说: 万历四十八年 晋血山河 一肩挑尽天下愁 钢铁先驱 远东军火商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无敌六皇子 多元三国说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