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27、【苏德战场】克里米亚进攻战役2

127、【苏德战场】克里米亚进攻战役2(1 / 3)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三克里米亚战役(下):海葬第17集团军

德军统帅部自己也没想到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会溃败得这么快。回顾第17集团军在东线的表现,它在整个东线作战期间都缺少亮点,在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待在克里米亚,不像南方集团军群的几个集团军经历了残酷的防御作战。舍尔纳指责他们被克里米亚的葡萄酒摧毁了战斗意志不是没有道理。

1944年4月中旬,在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的打击下,第17集团军退守塞瓦斯托波尔。与此同时,希特勒下令非战斗单元从海上撤离,他们包括伤员、后勤人员、辅助人员、“志愿人员”和被俘的苏军。在安东内斯库的要求下,大部分罗马尼亚军队也被允许撤离克里米亚。在这份命令中,希特勒还特别强调:“凡是还能够拿起武器的人,一律不准从克里米亚撤退。”

4月14日,德军开始了第一轮撤退。希特勒的命令没有给第17集团军造成恐慌和绝望,他们看着被允许撤离的人员陆续登船撤往罗马尼亚。自己心里盘算的是等他们撤走以后,自己就会是下一轮撤离的人员。

至4月底,德军从克里米亚撤走了7万余人,留在克里米亚的还有12.5万人。撤离的人员包括2万罗马尼亚部队、700余名斯洛伐克人、1.5万苏联“志愿人员”、2500余名战俘、3700余名平民和2.8万德国人。

斯大林已经预判出德军撤退的意图,他于4月11日向黑海舰队发布命令,要求他们出动舰船和飞机破坏德军的海上交通线。同时还特别指示奥克佳布里斯基要派出大型水面舰船参与行动。在斯大林看来,这是苏德双方海军在黑海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黑海舰队值得为此战做出牺牲。

黑海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里斯基还是把命令打了折扣,他只派出了潜艇部队前往黑海西部海域,在整个德军第一轮撤退期间,他们击沉了1艘油轮和1艘驳船,击伤2艘武装运输平底船、2艘德国猎潜艇、数艘运输船和1艘罗马尼亚驱逐舰。上述行动造成敌方阵亡1000余人,己方则损失了1艘潜艇。

从战损来开,德军的损失比较小。除了没有派出大型水面舰船之外,黑海舰队战绩聊聊还有一个原因是舰队的基地还在黑海的东岸,距离德军撤退航线较远。随着苏军收复了克里米亚大部分地区,黑海舰队基地陆续迁往克里米亚半岛,拦截德军运输船队的力度也开始越来越大。

4月24日,在第一轮撤退接近尾声时,希特勒又发布了一道命令,内容不是撤离战斗部队,而是要求第17集团军死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让已经无心恋战,指向尽快离开克里米亚的德军第17集团军官兵陷入绝望。

4月28日,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飞回德国面见希特勒。他希望自己能改变元首的决定,不要让第17集团军白白牺牲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可他毫不意外地无功而返。

希特勒没有跟耶内克直言自己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因为这看起来有些残酷。他是打算让第17集团军依托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坚固防御工事,尽量地牵制和杀伤苏军重兵集团,让其不能加入内陆的战场。克里米亚境内的苏军有40万之众,投入到东线战场对于德军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况且第17集团军丢失了大部分重型装备,这样一支部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尽可能长久地拖住苏军,比撤出来更有价值。

耶内克没有当面听到希特勒的真实想法,他返回指挥部后又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一说是又一次返回德国面见希特勒)。这封信招致的后果是他被解除了第17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而且还被移送军事法庭,追究他防御克里米亚不力的责任。

接替耶内克职务的是阿尔门丁格尔。在此期间,第17集团军也进行了重组并明确了作战任务:第5军所属第98、第73和第111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的2个师负责要塞东面的防御。第49山地军包括2个步兵师残部,没有撤走的罗马尼亚山地军也被编入第49山地军负责北面的防御。其余一些零散或者建制严重缺失的部队编入预备队。

和1942年苏军防御要塞相比,1944年的德军与此前有两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相同的地方是:要塞也由三道防御地带构成,德国人在原来苏军工事的基础进行强化和完善,并且配置了众多的机枪和迫击炮发射点,仅在前沿地带,德军就有650个发射点、300个土木火力点、250个永备碉堡和60个观察所;另一个相同点就是兵力与1942年相似,共计12.5万人。

不同的地方是德军缺少重型武器,第17集团军从北部撤退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重装备和储备弹药。要塞内只有反坦克炮36门、强击火炮9辆和81门其他火炮。德军统帅部承诺利用海军的船只给第17集团军输送重装备和弹药,可直到苏军总攻开始,计划送达的120门反坦克只有40门交付。剩下的火炮连海军都没有看到,它们实际上也没有送到罗马尼亚的港口,而是停留在罗马尼

最新小说: 无敌六皇子 一肩挑尽天下愁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晋血山河 钢铁先驱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万历四十八年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远东军火商 多元三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