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408、【人物篇】隆美尔25

408、【人物篇】隆美尔25(1 / 4)

【人物篇】隆美尔25:大西洋壁垒修成了“豆腐渣”,他应该担责吗?

“古不帅、曼不群、莫不攻、隆不在”。

这句话是国内网民对二战德军四位名将的戏评,指的是始终无法封帅的古德里安、卓尔不群的曼施坦因、善于防守的莫德尔和关键时刻不在指挥岗位的隆美尔。

“隆不在”有两个鲜明的例证。1942年10月23日爆发阿拉曼战役时,隆美尔正在国内养病,直到25日深夜才返回前线接管部队。其实在9月份离开北非时,他就向自己的代替者施登姆交代过,英军很可能会在十月月圆时发动进攻,最理想的时间是10月23日。之后隆美尔安心地留在国内疗养,直到10月24下午,施登姆在战场上失踪(后经证实死于心脏病发作),他才准备动身返回北非。

第二个例证是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身为B集团军群司令的隆美尔依旧不在自己的指挥部,他于前一日返回家中,为妻子露西庆生,而且他还准备借着这次返回后方的机会觐见希特勒,争取拿到更多的装甲部队的指挥权。

隆美尔的性格有缺陷。

站在德军的角度,他们之所以没能阻止住盟军的登陆,原因是多方面的,战备不足、情报失误、兵力部署不当、对登陆地点的误判、指挥混乱等等都客观存在。而在这些因素当中,有些是他也无能为力,有些则难辞其咎。

1943年9月,患上急性阑尾炎的隆美尔戏剧性地告别了意大利战场。对于这位德国人气最高的陆军元帅,希特勒没有理由不任用他,但把他派到哪里着实让希特勒犯了难。

10月30日,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施泰特给统帅部递交了一份报告,内容谈到了“大西洋壁垒”的防务。伦德施泰特得出的结论是,被德国媒体吹嘘成坚不可摧的“西墙”,实际上不堪一击——工程进度缓慢,人力物力奇缺,完工遥遥无期。

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提议,应该派隆美尔以统帅部的名义去西线检查大西洋壁垒。“无论敌人从什么地方发动攻势,从战术上来说,具有专家之称的隆美尔完全胜任反入侵的指挥任务。这对于他本人和帝国的安全都是最佳选择”。

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案,希特勒自然照准。不过考虑到派隆美尔去西线,可能会被人误解成希特勒要罢免伦德施泰特,所以统帅部起草的命令中对隆美尔此行赋予的职责是“研究任务”,而不是“战术指挥”。其实希特勒不想用隆美尔取代伦德施泰特,他和大多数德军将领的看法一致——不能让隆美尔独掌一方大权,必须有人制约他。

11月5日,希特勒在拉斯滕堡召见隆美尔,并宣布了对他的新任命。希特勒的话说得很重:“敌人从西线进攻时,将是我们举国迎敌的时刻。这一刻必须有利于我们,举国上下必须全力以赴。”他还暗示隆美尔,一旦盟军发动进攻,隆美尔会担任西线战术总指挥。

隆美尔在奥地利和意大利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把妻子和儿子安顿到距离家乡不远的乌尔姆。那里是乡下,相比于终日遭受空袭的城市要安全得多。

12月1日,隆美尔和参谋长高斯率领一个参谋团队登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新的使命。

隆美尔等人的第一站是丹麦,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两个星期,最后隆美尔得出的结论是“盟军不可能在这里登陆”。理由也不复杂,丹麦距离英国本土太远,盟军无法发挥空军优势,而且往来航线过长,不利于为登陆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即便盟军真的选择丹麦也不足为惧,这里有为数众多的海岸炮群,空军也具备局部优势。丹麦处于欧洲西北角,远离欧洲中心,双方在这片地区交战,对德国本土的威胁会很有限。

在丹麦巡查期间,隆美尔第一次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战术观点——“最好是在滩头就歼灭大规模入侵之敌”。

有趣的是,隆美尔刚到西线不久,希特勒就派三军总长凯特尔去了巴黎。后者被赋予的任务是安抚伦德施泰特,不过希特勒可能忽略了一点,凯特尔是统帅部中最反感隆美尔的人。

凯特尔时年61岁,伦德施泰特68岁。两位老人的对话云里雾里,前者则不时地挑拨离间。

凯特尔说:“如果出于健康原因打算让你退位的话,元首希望你明白,只有克鲁格元帅(一个多月前,他在东线遭遇车祸,正在家中休养)才适合做你的继任者。元首认为隆美尔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也不是担任最高司令的材料。他只不过是个骁勇精悍的战将。元首相信像你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就连隆美尔也会敬让你三分。”

临别时,凯特尔劝伦德施泰特不要主动辞职,更不要害怕隆美尔,因为元首并不太信任他。

伦德施泰特本来就对隆美尔缺乏好感,听了凯特尔的一番话,原本没太多想的他的确多了几分戒心。

其实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德军将领本应放下那些勾心斗角,一同面对难题,但德军内部始终弥漫着匪夷所思的麻木。也

最新小说: 远东军火商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万历四十八年 一肩挑尽天下愁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钢铁先驱 多元三国说 晋血山河 无敌六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