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29、【人物篇】朱可夫17

329、【人物篇】朱可夫17(1 / 3)

【人物篇】朱可夫17:容易被忽视的铁路真有那么重要吗?

战争期间铁路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相比于公路和空中运输,铁路不受气候影响、运输成本低、运力大。

苏联的铁路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各国普遍采用标准轨距(1435毫米)的时候,苏联的前身沙俄就采用了1524毫米的宽轨(欧洲国家中英国、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也都采用宽轨),据说这正是出于军事角度考虑,即在遭遇外国入侵时,敌方不能轻易地使用俄国境内的铁路。

苏联的铁路网络呈现“一中心、一条线”的特点。

所谓“一中心”指的是以莫斯科为中心。苏联绝大部分铁路动脉的起点都在莫斯科,然后向东通往西伯利亚;向东南通往中亚;向南通往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向西南通往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基辅;向西通往明斯克;向西北通往拉脱维亚首付里加,向北通往列宁格勒。

所谓“一条线”指的是从北部列宁格勒为起点,向南经奥尔沙(在这里与莫斯科至明斯克铁路交会,之所以没有修到明斯克,是因为在1939年苏德联手入侵波兰前,明斯克就处在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奥尔沙则处在明斯克以东200公里处)至基辅,再延伸到黑海之滨敖德萨。

苏德战争期间,“一中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物资和军队通过铁路线实施机动,把各个战线连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苏军的士兵、坦克和飞机取得了战争胜利,那么铁路系统可以说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与此相比,苏联铁路大动脉的“一条线”却为德国人做了嫁衣。这条南北铁路线几乎与苏联西部国境线平行,从军事角度看,苏联建造这条铁路就是打算在战争期间,为保障前线作战而修建的。不过很可惜,这条铁路在战争爆发几个月后,就几乎全部落入德军手中,仅仅保留了北部的一端(列宁格勒)。而这已经丝毫不影响德国人使用它。

正是凭借这条铁路,希特勒把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系在一起。一旦哪处地域战事紧张,德军可以凭借这条铁路线在几天之内从其他军群抽调部队增援。这一点在战争后半段显得尤为重要,它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德军在东线兵力不足的问题。

1943年1月17日,苏军夺取大卢基,全歼守军7000多人。作为“火星行动”的组成部分,大卢基战役的规模并不大却意义非凡。列宁格勒至基辅的南北铁路大动脉虽不途经大卢基,但也是咫尺之遥。而且从莫斯科向西至拉脱维亚首府里加的铁路线连接着勒热夫和大卢基。德军能够坚守勒热夫突出部,这条铁路线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卢基失守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向希特勒强烈要求撤出勒热夫突出部,将集团军群的整条防线拉直,以便能增加防御密度。与此同时,苏军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展开攻势,猛攻另一个铁路枢纽奥廖尔,第2装甲集团军防线频频告急。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放弃苦心经营的防御堡垒——勒热夫。

德国人放弃了一个突出部,苏联人则制造了一个突出部。在奥廖尔以南至别尔哥罗德,苏军于2月8日收复库尔斯克,并在随后的进攻中深入德军防线,形成了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70公里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在突出部以北是以奥廖尔为核心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在突出部以南是以别尔哥罗德为核心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由于突出部的位置处于战场的中心,而且位置过于突出,一下子成为苏德双方瞩目的焦点。

苏德战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受气候影响非常明显。每年的春季,双方统帅部都会给前线“放假”,因为苏联每到春汛就到处泥泞不堪,部队无法在野外机动和作战。夏秋季节属于德国人,1941年和1942年德军都是在这个季节开始的进攻。冬季则属于苏联人,即便在1941年冬季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苏联人也能以劣势兵力实施大规模的反攻,并且还能取得重大战果。

1943年的春天,东线战场依旧平静。曼施坦因的坦克无法越过泥沼,只能停在别尔哥罗德,与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隔泥相望”。与此同时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右翼和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也都拼得筋疲力尽,不得不转入防御。

1943年3月底,朱可夫走遍了库尔斯克地区前线各部队。同时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德国人在天气转暖后将如何动作?按照惯例,德军会像1941年和1942年夏季那样发起主动进攻,首要目标自然是库尔斯克。不过东线战局在这一年有了质的改变,苏军在综合实力上已经超过德军,那么德国人还会那样做吗?

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给出了否定的判断。他认为德军不会发起进攻,苏军则应该抓住时机,拿回战场的主动权。

朱可夫无法认同瓦杜丁的观点,经过仔细思考,他于4月8日向斯大林递交了一份报告:“看来敌人在第一阶段最大限度集中兵力后(其中也包括13~15个装甲师),将在大量航空兵支援

最新小说: 晋血山河 多元三国说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远东军火商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一肩挑尽天下愁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万历四十八年 无敌六皇子 钢铁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