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25、【人物篇】朱可夫13

325、【人物篇】朱可夫13(1 / 3)

【人物篇】朱可夫13:莫斯科城下的反击为什么虎头蛇尾?

德军之所以在莫斯科城下失败,很多人将其原因归咎于三点——后勤、天气和来自苏联远东的援兵。这些因素当然是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人们不能忽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苏联人在生死存亡时刻表现出了的团结和惊人意志力。

莫斯科地区在1941年的确提前半个月进入了冬季。至于到底气温下降到什么程度却有不同的说法,达成共识的是在11月27日中午时,伴随着一场暴雪,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上,而在12月初气温是否降至零下40摄氏度存在争议。

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分官兵的确没有提前得到冬装,当后勤状况最糟糕的第2装甲集团军撤出战场时,古德里安当面质问希特勒,为什么坚持命令他的士兵在那样的严寒下穿着单衣继续进攻。起初希特勒还在认为古德里安撒谎,于是找来承诺冬装将及时送达战场的德国陆军军需部长瓦格纳,后者这才说了实话。

相比之下苏军也存在冬装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只不过情况要比德军好很多。自10月初开始,前线部队陆续收到冬季制服,只是由于战事越来越吃紧,苏联的后勤系统也来不及准备足够的冬装,所以并不是所有部队都在冬季到来前完成了换装。这时莫斯科市民被动员起来为前线士兵缝制冬装,至12月6日反攻发起时这个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在此期间苏军同样有数千人被冻死冻伤。

后勤方面双方面临的困境差不多。德军的后勤系统要比苏联人完善得多,后方有专人监督生产,前线有集团军和师级部队负责分发(德军集团军群级司令部和军级司令部不设后勤系统)。瓶颈在运输上,苏联和德国的铁轨不一样,苏联留给德国人的机车又很少,加上德军把兵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使用,都大大增加了后勤部队的压力。

此外德军的后勤部队相当散漫和官僚。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很早就提醒军需部长瓦格纳提前把冬装送到前线,但瓦格纳更在乎运送弹药的数量,因为那是希特勒最关心的军需问题。所以大量生产出来的冬装堆积在后方,迟迟没有送到前线。不仅如此,穿着单衣的前线部队还会时不时的从列车上发现整车皮的红酒,因为气温太低,酒瓶都已经冻裂了。

苏军的情况也很糟糕。大部分工厂东迁,物资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抵前线。德军在“台风行动”期间累计出动5939架次对苏军后方铁路线实施空袭,铁路系统时常中断。不过就像十年后的朝鲜一样,苏联的铁路工人总能用最短的时间保证铁路畅通。据统计,因为轰炸被阻断的铁路,恢复通车的时间平均不超过6小时。

在食物供给上,德国人在台风行动期间虽然补给标准有所下降,但基本能保证前线士兵能够吃饱(供应差的部队直接在作战区域抢)。苏军则面临过挨饿的境况。10月初,由于大量仓库被德国人夺占,苏军在11月初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面包够吃10天,面粉够用4天,肉够吃4天,盐也仅能维持8天。而就在这时莫斯科城内唯一的面粉厂也被德国空军炸毁了。

为了解决危机,莫斯科人用两昼夜修复了面粉厂,还在一处废弃的仓库上新建了一座,同时又在莫斯科临时修建了几百个简易面包房。至于盐,莫斯科人想到以前打井时,曾在莫斯科地下钻出过咸泉,于是他们立即建起几座蒸馏锅炉,自己制作食用盐。在莫斯科城最危急的那段时间,城内每天可以生产出15吨食用盐,完全可以保障前线。

1941年11月底,正是莫斯科城下最危急的时刻。此时朱可夫一面继续组织防御,同时也从很多迹象中意识到德军已经相当疲惫,基本丧失了突击能力。他估计德国人马上就会在现有阵地上挖战壕、拉铁丝网、铺设雷场,以防止苏军反击。所以朱可夫认为苏军必须抓紧时间,早日在莫斯科周围发动反击。

11月29日,朱可夫和斯大林通电话,他借机提出了反攻的请求,并建议从统帅部预备队中抽调2个集团军划拨给西方面军。

斯大林很认真地听了朱可夫的汇报,然后问他:“你确信敌人已接近危机状态了?敌人有没有可能投入新的重兵集团呢?”

朱可夫当即回答道:“敌人已极度虚弱,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清除敌人楔入的危险,将来他们可能从北方集团和南方集团抽调强大的预备队,来加强莫斯科地区的军队,那时局势可能严重恶化。”

斯大林听完后依旧没有表态,只是告诉朱可夫自己会和总参谋部商量一下。

当天晚些时候,朱可夫接到通知,最高统帅部决定反攻,并要求他尽快呈报反攻计划。

11月30日,朱可夫的报告就送到了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对计划只字未改,只写了“同意”便签字核准了。随后西方面军得到了第20、第5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的补强。

朱可夫制定的反攻计划并不复杂,3支新部队分别部署在南北两翼,在北面苏军计划收复克林,在西面收复伊斯特拉,在南

最新小说: 多元三国说 万历四十八年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远东军火商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无敌六皇子 一肩挑尽天下愁 钢铁先驱 帝国雪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