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09、【人物篇】史迪威2

309、【人物篇】史迪威2(2 / 3)

推荐阅读:

决定;

史迪威有提升、撤职、惩罚所有军官的权力;

与英国方面的交涉由史迪威负责接洽。

得到尚方宝剑的史迪威也是踌躇满志,决心在彬文那与日寇决战。但英缅军依旧主动放弃了亚兰缪,导致中英联军防线右翼第二次洞开,彬文那会战不得不流产,远征军主力撤往曼德勒。

战场右翼的英缅军那边的确不好过。虽然身处热带丛林,但他们所处的地区少水,以至于士兵会把小便捧在手上放在干裂的嘴唇上,以感受一下湿气。4月14日,日寇袭占仁安羌,斯利姆在最后一刻下令炸毁仁安羌油田所有油井和炼油设施,然后下令撤退。

然而此时日军已经切断了缅甸军的退路,致7000多英缅军被围困在仁安羌。无奈之下亚历山大致电史迪威,恳请派出增援部队予以帮助。4月19日,第66军新编第38师成功将被围英缅军救出。

战场左翼的情况也遭遇险情。日寇第56师团于4月22日攻占东枝,若其继续北上,则可以攻占腊戍,切断远征军退路。史迪威急令第5军所属第200师、第96师和新编第22师向东枝方向实施反击。战至25日,第200师击退日寇并收复东枝城。

杜聿明建议远征军应趁机从东枝南下攻击,这样既可威胁日寇侧翼,还能保证东枝和腊戍的安全。但史迪威没有采纳杜聿明的建议,坚持要求第200师留守东枝,第5军所部另外两个师返回曼德勒继续实施原定作战计划。无奈之下杜聿明不得不上报蒋介石,后者致电史迪威:“腊戍应有紧急处置,万一腊戍不守,则第5军 、第66军应以密支那、八莫为后方。”

史迪威没有听进去劝告,而与此同时重新集结的日寇第56师团再次猛攻东枝。第200师在一个月前的东吁保卫战中就伤亡惨重,根本无力抵挡日寇一个师团的进攻。4月26日,东枝第二次失手。

此时,被史迪威寄予厚望的曼德勒会战已经无法可施。4月29日,日寇第56师团攻占腊戍,滇缅公路被切断。当天史迪威命令取消曼德勒会战计划,远征军各部向国内撤退。

史迪威和罗卓英没有跟随部队一起撤退,他们计划乘坐火车前往400公里外的密支那,然后再做打算,但是罗卓英把事情搞砸了。

罗强行征集了一个火车头和17节车厢,准备拉上司令部成员北撤。可火车仅仅行驶了40公里,就与一辆南行的火车迎面相撞,导致整条铁路瘫痪。二人的矛盾也彻底激化。

5月1日,美国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专门派来了一架C-47飞机,希望史迪威能够尽早脱离险境。史迪威没有走,而是让飞机把自己的大部分幕僚提前送到印度。史迪威和罗卓英也就此作别,后者设法与杜聿明会合。

跟随史迪威行动的一共有100多人,包括26名美军官兵、16名中国士兵、7名英国医务人员、1名随军记者、1名医生、19名缅甸籍护士,以及一群由缅甸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组成的勤杂人员。

这支队伍的目的地依旧是密支那。起初他们还可以乘坐汽车北行。一路上到处都挤满了逃命的难民,使得车队的行进速度跟步行相差无几。

第二天(5月2日),车队摆脱了人群,但道路上深深的车辙成为汽车的噩梦。一辆侦察车爆胎了,史迪威命令:“把这该死的车烧掉,继续前进。”另一辆车的车轴坏了,史迪威命令“烧了它”。又一辆轿车抛锚了,史迪威的命令依然是“烧了它”。之后一辆供给卡车也着火了,史迪威仍旧命令部队“不要停,继续前进”。

5月3日,车队驶上了路况好一些的路,但史迪威收到一条坏消息——前方一座桥梁已经被渗透进来的日军破坏,这样一来他们乘车前往密支那已经不可能了。

更糟糕的是,车队在当天夜里迷了路,而且可以利用的车辆也越来越少。

5月5日,史迪威一行抵达班茂。此时史迪威意识到现在已经无法组织一场有序的撤退。于是他致电率领杜聿明,希望他能够改变路线,随他一同撤往印度,但杜聿明拒绝了。

史迪威决定撤往300多公里外印度英帕尔。此时他身边一共有114人,史迪威将众人围成一圈,明确告知他们接下来只能徒步行军,而且雨季即将来临,前面每条河流和小溪都可能挡住去路。不仅如此队伍的物资补给不足,但只要走到150公里外的霍马林,就可以得到印度当局的帮助。

队伍出发前,史迪威用电台向外界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我们把所有的运输工具丢在这儿……我们的食物已经不足,而且看不到任何补充。请通知在印度的英国人把食物和担架送到霍马林。成千上万的难民和部队正在坐火车到胡康河谷,然后向印度前进。请尽快在路上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药品。这非常紧急!重复一遍,这非常紧急!否则会有上千人丧生。这是我们最后一条消息!重复一遍,这是我们最后一条消息!史迪威。”电报发出后,他下令捣毁笨重的电台,率领部队出发。

最新小说: 钢铁先驱 无敌六皇子 一肩挑尽天下愁 多元三国说 万历四十八年 远东军火商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帝国雪绒花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