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58、【欧洲战场】龙骑兵行动

158、【欧洲战场】龙骑兵行动(1 / 5)

【欧洲战场】“龙骑兵”行动:西线第二个诺曼底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法国诺曼底地区时,盟军出人意料地于1944年8月15日在法国南部再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登陆行动。仅5天时间,盟军20万人成功上陆。这场并不为人熟知的行动,成为压倒西线德军最后一根稻草。

在1943年12月的德黑兰会议中,美英最终做出承诺,盟军将于次年5月在法国西北部实施登陆(因天气原因又推迟到6月)。在会议期间,美国方面提出在诺曼底登陆的同时,还应在法国南部实施两栖登陆,这样既可以形成对西线德军的夹击之势,还可以夺取更多的港口,为登陆部队保障物资供应。

英国本就不同意在法国登陆,丘吉尔更关注战后欧洲的格局。他希望英国可以延续在巴尔干半岛的特殊利益,所以希望盟军登陆的地点选择在巴尔干半岛,防止日后苏联控制整个东南欧。丘吉尔对登陆巴尔干给出的表面理由是可以限制德军从巴尔干地区获取石油。

罗斯福很清楚丘吉尔的真实用意,但他对苏联和英国提前瓜分利益没有兴趣。更何况美国此时在巴尔干并没有什么影响力,美军进入巴尔干也无非是给英国谋利益,所以他一直不支持丘吉尔的主张。相反,因为罗斯福希望苏联能够更多地承担战场上的责任(包括远东对日作战),所以在很多时候选择和苏联站在一起。

无奈之下,丘吉尔只能同意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但他坚决反对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铁砧”计划。美军也认为应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使用在“霸王”行动中,所以在法国南部登陆的计划被暂时搁置。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后勤保障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海上搭建的浮动码头于6月19日遭遇风暴,A港被摧毁,虽然B港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并继续向陆地输送人员和物资,但其不可靠性让盟军不敢对其寄予厚望。诺曼底地区西北的瑟堡港是盟军解决运输问题的一座重要港口,但是当美军于6月底夺取瑟堡时,这里的港口设施已经全部被破坏,短期内不能大规模装卸物资。

在此期间,东线苏军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已经集结在苏罗边境,准备进入巴尔干地区。丘吉尔委派的代表和苏联方面私下商定,苏军不会进入巴尔干南端的希腊,战后英国可以继续保留其在那里的利益。至此,英国方面将注意力集中在西线,进而对在法国南部登陆的态度有所转变。

虽然盟国关于在法国南部的登陆作战行动争执了很长时间,但是盟军最高司令部早在1944年7月初就拟定了此次登陆计划,并开始为登陆做准备。“铁钻”计划也更名为“龙骑兵”计划。

这次登陆的地点被选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即土伦港以东的圣特罗佩两侧,登陆场宽约88公里。实施登陆的部队重新组建美军第6集团军群部队中抽调,集团军群下辖亚历山大·帕奇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和塔西尼指挥的法军B集团军,共计50万人。首批登陆作战行动的部队包括:美军第6军,辖3个步兵师;法军第1军、第2军,辖7个师,其中4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山地师,另有1个名为“橄榄球”的空降集群。这些部队由美军第7集团军司令亚历山大·帕奇中将统一指,共计20余万人。

负责海上运输、支援任务的是亨利·休伊特指挥的盟军西部特混舰队,该舰队共配备了850多艘舰艇。空中掩护任务由地中海战区盟军战术航空兵、岸基航空兵和运输航空队负责,作战飞机总计4700多架。

为配合登陆作战,盟军最高司令部在1944年3月成立了一支特种部队,其中包括200名美英军官和400名士兵,由第7集团军司令部直接指挥,负责盟军在法国登陆后的军事行政管理工作,并通过法国军官与法国境内的抵抗组织进行联系。当时,活跃在法国境内的抵抗运动如火如荼,规模庞大。截至8月1日,参加抵抗运动的人员已有2.4万。为使这支举足轻重的抵抗力量配合美法部队在法国南部登陆,盟军给它们提供了可供5.3万人使用的武器装备。

战役前,登陆部队在北非、意大利和科西嘉岛进行了长期和周密的准备,取得了一定的登陆经验。此外,登陆部队士气高昂,特别是法国部队,它们为能尽快打败德国占领者,解放祖国,更是信心百倍。美军第6军曾参加过意大利西海岸的登陆作战,也是一支富有实战经验的部队。

早在登陆前的几个月中,盟国空军就已经开始对法国南部德军的交通线和防御设施实施了有针对性地轰炸,投弹量达1.25万吨。这种轰炸在战役发起前5天达到高潮,盟国空军把主要精力用于压制登陆地域内的德军,以掩护盟军部队向登陆地域集中。

1944年8月10日,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通知地中海战区总司令威尔逊将军按计划实施“龙骑兵”行动。至此,盟军内部在距离登陆还有5天的时候,最终达成了决策一致。

德国方面,驻扎在法国南部的是由布拉斯科维茨指

最新小说: 万历四十八年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多元三国说 一肩挑尽天下愁 晋血山河 远东军火商 无敌六皇子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钢铁先驱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