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49、【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

149、【苏德战场】维也纳战役(2 / 4)

推荐阅读:

里希的履历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希特勒的绝对亲信。可是就是这样一名将领,也在战争后期和希特勒耍起了心眼儿,不再不折不扣地执行元首的命令。

桀骜不驯的古德里安更是让希特勒难以驾驭,自从1944年7月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后,古德里安和希特勒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可好景不长,前线战事屡遭失利,两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糟糕。古德里安在军中有崇高的威望,这是希特勒看重的。东线战场后期,前线将领对希特勒已经不再迷之崇拜,他需要设法拉拢军中将领。

据希特勒的副官回忆,他第一次从前线指挥官的眼神中看到对希特勒的失望,是在1943年1月17日的哈尔科夫前线。当时苏军正在进行1942年冬季反攻,哈尔科夫在前一天被苏军攻克,希特勒本人赶到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希特勒一味要求反击,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将领们纷纷流露出不满。好在那一次曼施坦因力挽狂澜,挽救了危局。

参加巴拉顿湖战役的两支主要进攻力量是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巴尔克的第6集团军,两支部队的指挥官都曾经是古德里安担任第19装甲军时的部下,一位是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指挥官(团级),一位是第1装甲师第1摩托化团团长。现如今,二人都已经成为集团军司令,却依然对老长官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这也是希特勒倚重古德里安的一个原因,同样也成为德军全面战败后,古德里安失去利用价值而被解职的一个原因。

1945年3月28日,喝得醉醺醺的古德里安参加了希特勒主持的一场军事会议,他东倒西歪、言语不清的汇报最终激怒了希特勒。希特勒第一次公开训斥了古德里安,随后以“休病假”为由,解除了古德里安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德军在巴拉顿湖战役失利的第三个原因是德军士兵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同战争初期的那支自信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相比,德军早已如落日黄昏。以德军被包围后的表现为例,德军重兵集团在东线第一次被合围是1942年初,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所属约6个师被苏军合围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包围圈内的德军合计9万余人。

德军被围后没有表现出慌乱,包围圈内的德军坚信自己能够被解救出去。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有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给包围圈内输送物资和给养,他们的物资供应甚至比包围他们的苏军都要优越得多,军心自然也十分稳定。春季到来后,德军以5个师的兵力实施救援行动,成功打通了和包围圈内的联系。不仅如此,德军此后也没有从包围圈内撤出,而是继续坚守杰米扬斯克。由此可见,德军当时是何等的从容。

这份从容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也保持着战场自信。直到1944年2月,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切尔卡瑟合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6万余人。起初,被围德军仍然相信自己会被解救出去,可德军出动11个装甲师也没有打开解围通道。若不是苏军一时疏忽,没有及时加强包围圈内层薄弱地段的防御,德军很可能会全军覆没。最终,他们丢掉了所有重装备,有3万人得以逃脱。

此战之后,德军就患上了“被围恐惧症”,害怕被苏军合围并最终被消灭。在巴拉顿湖战役期间,苏军反击部队还没有完成合围,前线士兵和指挥官就丢下重型装备和军人的荣誉向后撤退,7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匈牙利的5个师变成了一群庞大的乌合之众,狼狈逃向奥匈边境。

巴拉顿湖战役结束后,苏军统帅部命令乌克兰第3方面军不作休整,立即向德军展开追击。同时,斯大林命令乌克兰第2和第4方面军也加快速度,向捷克、奥地利境内进发。

1945年3月26日,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开始在巴拉顿湖以北展开追击。当天,克拉夫钦科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推进80公里,强渡拉包河逼近奥匈边境。3月30日,苏军越过边境进入奥地利境内。4月1日,苏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4、第9集团军组成的左翼攻击集群攻占维也纳以南的肖普朗,4日攻占维也纳新城,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马利诺夫斯基指挥乌克兰第2方面军组成的右翼攻击集群于3月28日越过拉包河。4月2日,第46集团军越过奥匈边境,进入奥地利境内。4月5日,第46集团军攻占布鲁克,从东南方向逼近维也纳。近卫第7集团军于4月4日攻占维亚纳正东方向的布拉迪斯拉发。

同一时期,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27集团军和近卫第5骑兵军从巴拉顿湖以北南下,与巴拉顿湖以南的苏军第57集团军形成对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夹击之势,迫使第2装甲集团军后撤。4月2日,苏军攻占匈牙利西南边境地区的瑙吉考尼饶市。又经过一番苦战,苏军夺取匈牙利产油区,夺走了德国人80%石油供应。

乌克兰第2方面军右翼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则向捷克挺进,逼迫德军第8集团军步步后撤。

德军从巴拉顿湖败退后,仅在拉包河一线匆

最新小说: 远东军火商 万历四十八年 帝国雪绒花 钢铁先驱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无敌六皇子 一肩挑尽天下愁 多元三国说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