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 > 历史军事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88、【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中)

88、【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中)(1 / 2)

【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中):铁木辛哥梅开二度

在莫斯科城的西南方向,参加莫斯科会战反攻的包括西方面军的左翼的第10、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以及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所辖第3和第13集团军。他们当面的德军是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原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指挥的第2集团军。由于苏军两个方面军在这个方向的反击相对独立,本篇重点讲述西南方面军在叶列茨方向的反击,下一篇讲述西方面军左翼在图拉、卡卢加方向的反攻。

1941年12月初,西南方面军在遭到德军连续打击和补充后,兵力非常有限。其中,左翼戈罗德尼扬斯基指挥的第13集团军在防御阶段边打边撤,已经撤退到莫斯科以南400公里远的叶列茨地区;右翼第3集团军撤退到叶罗列罗夫。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不到6万人。他们当面的德军是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的一部。

12月4日,刚刚指挥完罗斯托夫战役的铁木辛哥赶到沃罗涅日,指挥西南方面军在莫斯科南部的反攻。此时,德军还在进攻,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第34军继续把苏军第3集团军向沃罗涅日方向压迫;该集团军所属第48摩托化军在右翼进攻;第35军则在第34军的左翼。

相比之下,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的进展缓慢,渐渐地和第2集团军拉开了距离;南面与第2集团军衔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部队也和第2集团军闪出了空挡,这是铁木辛哥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了一个有利条件。

德军第2集团军在夺取叶列茨后,并没有计划继续向前推进,他们希望能够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所以对苏军即将发起的进攻完全没有准备。集团军司令魏克斯因为患病,已经回到德国治病,最高统帅部任命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军长施密特代替他指挥。

在沃罗涅日,铁木辛哥决定组建1个快速集群,从南面攻击德军第2集团军第34军侧翼。该集群由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指挥,包括第5骑兵军的3个师、近卫第1步兵师、第129坦克旅和第34摩托化旅。在如此多的部队番号中,这个快速集群的兵力其实只有2万人,配备了206门火炮和迫击炮。同时,第13集团军为了配合反攻,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这个集团军只剩下不到2万人的兵力,铁木辛哥给他们的要求只是实施牵制性进攻。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曾经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后期苏军开始现代化改造,大量组建机械化部队,骑兵部队逐渐减少。战争爆发之初,苏军尚有十几个骑兵师。

在当时的苏联红军的野战条例里,骑兵主要承担的是攻击敌军后方和侧翼的任务,或是协同装甲部队冲击敌军,基本上是一种低配的摩托化步兵。在二战爆发后,因为苏军在早期的一连串失败中损失了大量的机械化部队,骑兵逐渐开始承担起更多的作战任务。

1941年7月15日,苏军统帅部颁布《第一号特别训令》,决定将组建30个轻骑兵师,每个师兵力3447人,并将其作为一种机动力量投入作战,快速填补战线上的缺口和迟滞德军的进攻。

按道理来说,这种轻骑兵师的规模很小,在战场上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应该不是很大。但苏德战场的情况和波兰战役有明显的区别,过分泥泞的道路和漫长的战线造成了骑兵仍旧有很大的机动空间,战局紧张时可以作为预备队快速接近战场,然后下马步行进入阵地作为预备队使用,为那些即将被德军突破的地段提供宝贵的增援。

而在进攻作战时,骑兵可以作为机动兵力越过那些德军不易通过的地段,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进行破坏,或是突袭德军战线后方的补给中枢,尽一切可能对德军造成巨大破坏。

在1941年末时,苏联的轻骑兵师已经增加到了82个,在局势最紧张的莫斯科战役时期,苏联轻骑兵几乎是在用人命阻止德军的进攻,成为了战役期间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莫斯科会战后期的反攻中,骑兵作为机动力量配合滑雪部队从侧翼对德军进行迂回包抄,或是配合装甲部队和步兵快速冲击据守村庄的德军部队。在冬季的特殊环境里,苏联骑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12月6日,第13集团军率先发起了进攻,投入的兵力是1个骑兵师、1个步兵旅和1个坦克旅,由于兵力不足1万人,他们的反击效果有限。

次日,南部的第3集团军快速集群也投入了进攻。此时,德军第一线士兵很多都躲在前沿阵地附近村庄的房屋里,阵地上到处都是缺口。面对苏军的反攻,德军很快就从阵地上溃退了下来。冲在最前面的是苏军的骑兵,这个古老的军种在战场上依然发挥着作用,肆意地在德军溃退的路上砍杀。

在经过1天的混乱后,德军稳住了阵脚。他们据守在一个个村庄里,用迫击炮和机枪阻止住了苏军骑兵的冲锋。12月8日,科斯坚科的快速集群投入了坦克旅,骑兵则跟在坦克的后面,从德军第34军和第48摩托化

最新小说: 远东军火商 多元三国说 无敌六皇子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震惊!我的娇妻居然是女帝 大秦:让你扮演扶苏,你竟造反了 万历四十八年 晋血山河 钢铁先驱 一肩挑尽天下愁